朱宝镛先生
朱宝镛教授(1906~1995),籍贯浙江海盐县,是我国发酵科学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著名酿酒专家。早年留学日本、法国、比利时,在法国著名的巴斯德学院学习,后转比利时发酵工业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得生物化学工程师学位。
巴黎中国学生会常务理事合影,前排左二朱宝镛,前排右三王海镜,1934
在比利时发酵工业学院,1935
1936年学成回国曾在烟台张裕公司任工程师、厂长,后在国内著名的西北联大、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任教。1950年朱宝镛教授在无锡江南大学(由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创办)创立我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1952年经院系调整,在南京工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酵专业,1958年迁系建校在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并任副院长,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国内著名科学家、酿造家、教育家、企业家,是中国酿酒工程师的摇篮——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的奠基人。
中国酿造学社与张裕酿酒大学
1936年朱教授学成回国,热衷于振兴中国酿造事业,并把张裕公司作为报效祖国的第一站。在张裕的那段日子里,在抓恢复生产的同时,朱教授与担任经理的徐望之一起发起组织“中国酿造学社”。由于他的声望,国内酿造界的知名人士慕名而至,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诸如上海酒精厂经理汤腾权、厂长陈騊声、中央大学农化系主任陈方济及教授鲁宝重、张裕公司农艺师张勉新、化验室主任孙卫、烟台张裕公司副经理朱梅等。
朱宝镛与徐望之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国酿造学社,
并以酿造学社名义出版专业刊物——《酿造杂志》,1939
酿造学社是中国酿造史上第一个学术组织,出版的《酿造杂志》于1939年1月1日创刊。朱教授为征得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南来北往,定稿后由上海国光书局承印,当时有很高的权威性,学社办得很有气势,聚集了一批振兴中国酿造事业的人才,取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成果。
建国后创办的张裕酿酒大学实际上是“中国酿造学社”在学术上的延伸,尽管这所大学只有一届毕业生,其影响却遍及全国。在葡萄酒圈子里,只要提起张裕酿酒大学,就不愁找不到知音。
1992年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期间,已达八十六高龄的朱教授出现在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正在参观的国际葡萄酒局局长罗伯特·丁洛特闻讯后连忙过来与朱教授长时间的握手问候,这一幕让在场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与
“南工一号、二号、三号”
私立江南大学
朱教授1949年开始在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创建的江南大学执教,并挑起建设农产制造系的重担,当时既无专业教师,又无实验设备,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四处聘请老师,想方设法购买设备,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和苏联食品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经过几个月努力,农产制造系初具规模,朱教授亲自上北京,向高教部、食品工业部汇报,1950年正式把农产品制造系改为食品工业系,任系主任、教授。朱教授吸收美国麻省及苏联教学计划的优点,让学习的内容宽一些,以后的适应性就强一些,这是朱教授一贯的教学指导思想。
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三四年级师生合影,1951
朱教授1949年开始在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创建的江南大学执教,并挑起建设农产制造系的重担,当时既无专业教师,又无实验设备,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四处聘请老师,想方设法购买设备,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和苏联食品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经过几个月努力,农产制造系初具规模,朱教授亲自上北京,向高教部、食品工业部汇报,1950年正式把农产品制造系改为食品工业系,任系主任、教授。朱教授吸收美国麻省及苏联教学计划的优点,让学习的内容宽一些,以后的适应性就强一些,这是朱教授一贯的教学指导思想。
创建并发展第一个发酵专业与“啤酒大王”
从右起:余国俊、于公正、钱慈明、王文中、朱宝镛、杜贵安、陈人喜、朱颐、吴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朱宝镛教授调至南京工学院,协助筹建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分设发酵、制糖、罐头食品、油脂4个组。朱教授任发酵研究组主任,同期还汇聚了丁耀坤、檀耀辉、王鸿祺等专家,发酵组在师资、设备及学术贡献等方面条件较为成熟,新中国第一个发酵工学专业由此诞生。朱教授所讲授的酿酒工艺学、啤酒、葡萄酒在当时都没有中文教科书,他总结自己教学和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先进科技成果,认真地编制讲义,花了一年左右时间,1954 年完成了全国第一本20万字的《啤酒工艺学》讲义,又花了半年时间,编写出10万字的《葡萄酒工艺学》讲义。
朱宝镛教授在长期任教中,还十分重视中国发酵工业的发展,经常带领师生下厂,帮助和指导工厂技术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并结合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在比利时发酵工业研究院时集中精力研究用大米酿造啤酒课题,写成毕业论文。回国后提出了用大米辅料代替部分麦芽制造啤酒的初步设想,经实验后在青岛啤酒厂获得成功,对当时啤酒生产有着引领性的指导作用。又如在华光啤酒厂进行高浓酿造后稀释新工艺指导,再如茅台酒厂易地扩建增产方案的否定讨论等。这些真知灼见迄今仍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发酵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生产的优良作风作了表率。也是生物工程学院数代学人践行的“善于实践、勇于创新”学科精神的发端。由于朱宝镛教授对于啤酒的广博学识,以及他倾其一生对中国酿造事业,特别是对啤酒工业的孜孜不倦研究和重要贡献,被同行们尊称为中国的“啤酒大王”,蜚声海内外。
创建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国酿酒工程师的摇篮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前辈:前排:傅健生、沈学源、黄本立;后排左二起:檀耀辉、朱宝镛、陈舜祖,1958
195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把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迁至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朱教授作为建院筹委会负责人之一来到无锡,有故地重游之感。建院初期,朱教授在院党委领导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在组织教学、科研、实验室筹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力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新校迅速步入正常教学秩序作出重要贡献。
1962年朱教授招收我国第一个发酵工学的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的几十年间,朱宝镛教授一直未离开讲坛。他堪称博学多能,能熟练运用英、日、法三种语言文字,略谙德、俄文字,也能运用古汉语,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对相关理论融会贯通。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死守教材,非常注意及时增加新内容。他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讲课深入浅出,即使抽象的理论、枯燥的公式,他也能讲得生动风趣,引人入胜。朱宝镛教授对我国传统发酵工业、酿酒工业的教学所付出的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培养出大量科技人才。
全国微生物学会莫干山会议,左起:秦含章、陈騊声、朱宝镛,1979
朱宝镛教授参加徐岩硕士学位答辩并同指导老师顾国贤等合影,1989(左图)
朱宝镛教授八十大寿轻工业部陈士能副部长赠梅鹤国画,1985(右图)
“文化大革命”后,朱教授虽年事已高仍然放眼世界,勤奋耕耘,他从“牛棚”出来后,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被拉大的形势,他默默地翻译或编写了大量国外关于食品、发酵方面的资料,通过学校的《轻工业科技资料》和一些专业杂志,向国内同行广为介绍,以督促他们急起直追,挽回耽误的时间。他所翻译的这些资料,在当时资料甚为缺乏的情况下,给各生产厂家和有关单位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1979年恢复他的副院长职务,1981年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工学)学科评议成员,轻纺组召集人之一。朱宝镛教授在逆境中奋进,默默无闻的做贡献,不改初心,继续为学术活动推波助澜,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朱宝镛奖学金首次颁奖大会,1994
1994年90岁寿辰之时,广大子弟弘扬朱宝镛教授的丰功伟业,继承发扬他的治学精神,成立“朱宝镛奖学金” ,作为学生的最高荣誉。
纪念朱宝镛教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06
如今发酵科研组已发展成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学科是国家同类学科中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点。无锡轻工业学院已发展成新的江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211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大家不会忘记朱宝镛教授对发酵事业特别是酿酒工业的贡献。
朱宝镛教授雕塑揭幕合影,2007
2006年,在朱宝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江南大学师生为这位对中国酿酒事业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立像纪念。学校把朱宝镛先生的雕像放在生工楼大厅,能让每一个走进生工楼大厅的学生,每一位穿着白大褂做实验的师生,都能看到朱宝镛先生的雕像,想到自身对生工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醒自己 “敢为人先”,鞭策自己“激情奋斗”。朱宝镛先生的实干精神一直激励着江南大学生工人坚守优良作风,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