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皖里江山·赤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近日奔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麻埠镇齐山村、独山镇、大别山地区开展为期四天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通过采访模范人物、参观红色场馆、对接地方企业等方式,以青春之姿,访榜样模范之家,探革命先辈之路,谈老区振兴之题。
独山星火—馆藏里的初心回响。六安金寨是著名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在此爆发。战争年代,十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留存众多红色遗迹,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与不朽的红色精神。独山镇也有着“一镇十六将”的美誉。
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全国最大革命旧址群,怀着崇敬的心参观了独山镇红色文化纪念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深入这片红色热土,探寻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在前往纪念馆途中,实践团一行还参观了省道旁的茶山的革命军区遗址。革命遗址是高敬亭将军率领的红二十八军的驻扎地,当年战士们在茶山林间穿梭,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茶山作为掩体打游击、传递情报等,这片红色土地上茶树生生不息,作为当地经济作物引领经济发展,茶山承载着红色记忆,见证那段峥嵘岁月。
孤灯摆渡—余医生的小岛守护。在安徽金寨的响洪甸水库上,一艘船屋既是诊所也是家。余家军用24年的坚守,在水上架起生命通道,让孤岛不孤、病患不慌。他是乘风破浪的“水上120”,是乡亲们的“健康摆渡人”,在202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最美乡村医生”“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以医者仁心,在大别山下的碧波上,划出最动人的奉献轨迹。
实践小组成员对余家军、吴起娇夫妇进行了采访。二十多年来,只要一有电话,无论轻重缓急,余医生都会立刻开船出诊,前往零星分布的岛屿,爬上崎岖的山路,无论刮风下雨都第一时间提供医疗帮助,对于少数独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即便是深夜,余医生也会立即出诊。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岛上村民重大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除此之外,余医生还自费购买医疗设备,为每位村民建立专属的档案,与他们的交流中实践团同学深刻体会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在这片英雄土地上,正因为有余医生这样无私奉献的力量,才能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将全民小康惠及每位公民。
在参观了诊所后,大家都被这个房屋的巧思所震撼,经过询问得知这是在政府帮助下建造的“居住-诊所”一体式卫生站,一开始一家人住在两只船固定的河面上,在水库边漂泊不定,大风来的时候曾把屋顶掀翻,白天床是病人的休息区,晚上则是余医生夫妇及两个孩子睡觉的地方,医疗与起居生活混合,一家人居住十分不便,在余医生外出培训的时候,政府委派了专业设计师进行改造,将住址由河面改成岸边,将各个功能房独立分区,极大改善了余医生一家的生活环境和村民就诊环境。
在采访过程中,随行的一个旅游团一名小朋友因晕船突发呕吐眩晕,余医生立刻进行问诊,充分体现了余医生的敬业与专业。
乡村振兴—绿芽下的致富密码。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产自安徽六安大别山一带,属绿茶特种茶类,其外形平展匀整,色泽宝绿,香高味醇。制作工艺独特,“拉老火”环节更是以160℃- 180℃高温烘焙150次以上,才炒出独特茶香。麻埠镇地处金寨县,是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土壤富含矿物质,茶树在山林间与果树共生,芽叶肥壮,为茶叶品质奠定基础。为深入了解小镇的茶文化以及村民生活水平,实践小组成员前往镇政府与麻埠镇团委书记汪彦坪进行座谈交流。
麻埠镇也是一片红色热土,193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此正式成立,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革命时期,六安瓜片见证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叶挺将军将其赠予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直至病重还心心念念,它承载着革命先辈间的珍贵回忆,也让麻埠镇的红色文化与茶文化紧密相连。
本次金寨大别山实践,同学们深入红色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线。在红色文化的探索中,通过参观革命遗迹、寻访先辈故事,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性。未来,实践团成员将持续关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事业,继续把校园智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切实动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实践团参观独山红色文化纪念馆

实践团成员采访余医生

实践团合影

实践团与汪彦坪交流

实践团手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