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生天地
Community life

学工动态

【媒体生工】高校学子走进同山镇:西施故里寻“非遗”,薪火相传酒香中

来源:中国青年网   生物工程学院发布时间 :2022-08-11  点击量:

中国青年网无锡8月10日电(通讯员 王敏浩 韩俊)7月20日至22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醉江南”社会实践团来到浙江省诸暨市同山镇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产业振兴为主线,对素有“江南小茅台”之称的同山烧白酒开展调研,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走访商户等形式,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小观大,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了解同山镇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实践团来到了同山镇人民政府,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同山镇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两红一绿”的农副产品发展计划,重点打造以同山烧为中心的各类产业。队员们获悉,目前,同山镇共有5家规模酒企、65家酿酒小作坊和700余家酿酒散户,当地近千户人家依然保持着古法酿酒的传统。工作人员说道,“近年来,我们镇聚焦建设‘浙江白酒核心产区’目标。只有特色产业兴旺,群众致富劲足,才能实现让酒香飘更远,让发展路更宽。”

图为团队成员在同山镇政府交流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敏浩 供图

“一壶同山烧,解遣三军醉”。作为两千五百年前就盛行于古越国的名酒,同山烧酒质清澄,口感甘冽。作为南派清香典范,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深入了解同山烧白酒的传统酿造环境与工艺,学习同山烧背后的酒文化和故事,实践团队来到当地酿酒工厂和散户开展调研,采访了“诸暨工匠”、绍兴市“五星级民间人才”谢小义。在谢小义的讲解下,实践团不仅了解了同山烧酿造技艺的来源,也认识到标准化生产下酿酒行业的现状。在“同山醉美酿酒科普馆”,队员们走进生产一线,接触到以诸暨特有的高脚拐糯高粱为原料,经“筛选、储藏、浸泡、蒸粮到陶缸储存、勾调罐装”的一整套同山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流程,深切感受到“工匠精神”为这片土地带来的传承与发展。

在走访中,队员们询问了散户的主要销售道路与未来规划。当地散户指出,“酒香也怕巷子深,诸暨地处黄酒腹地,同山烧名气小,以往的经营方式困扰着未来发展。”基于这一问题,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学用结合,积极与商户交流。同山烧原料取于本土、生产工艺已列入非遗名录,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古法酿造工艺、品酒技巧等借助网络平台“走出去”,助力同山烧逐渐“出圈”。

图为实践团学习交流酿酒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敏浩 供图

调研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村本身。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中共诸暨农村第一个支部所在地——丽坞底村。早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共产党人寿松涛就在这里建立了诸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打响了诸暨农民武装抗争北洋军阀的第一枪,是红色乡村的杰出代表。驻足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实践团进行了红色历史学习。队员朱圆吉感慨道,“置身在纪念馆,激昂的革命历史让我的心灵受到深刻的洗礼,仿佛时空交错,但初心不变。”

实践团还走访了当地农户,了解到在红色旅游业带动下,同山烧有了很多“回头客”。队员胡林表示,在丽坞底村,我们看到了“产业振兴、文化传承与生态并存”的振兴模式,绿色环境建设和红色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队长王敏浩说,“当地产业和乡村发展的历程让我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路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 团队成员结合丽坞底村和同山烧各自的特色及优势,还提出村民升级自有房屋为民宿、创新型利用本土资源优势,打造“红色+”的乡村振兴创发展模式等建议,助推地方可持续发展。

图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敏浩 供图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网

原文链接: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sxx.youth.cn/jxqc/sjjs/202208/t20220810_13910150.htm


分享转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

科研动态--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