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概况
About

发酵故事

【发酵之光】严谨治学:丁耀坤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9-26  点击量:

丁耀坤老师是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发酵教研组第一任主任(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发酵教研室主任为朱宝镛教授,搬迁无锡后朱宝镛教授为副院长),还是第一届院务委员会委员。

丁耀坤老师于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后在江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农产品制造科任主任,还办了一个酱油厂作为实习基地。当时他已经用纯种培养和发酵,是我国第一个将纯种米曲霉用于生产的学者,做的酱油的质量非常好,校内外都出名,曾获“苏南行署金奖”。后因肺病休息,院系调整后调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任教。他抽烟但从不将烟吸进去,平时遇到烦心事时,就去洗个澡,吃碗面,以排除烦恼。丁老师为人低调,但富有创新精神;性格内向,但为人诚恳。

丁耀坤带领学生诸葛健完成了毕业论文《碱法纸浆黑液生产蛋白质饲料的研究》。当时,为了解决无锡利用造纸厂排出的大量又黑又臭废水的净化处理难题,设法变废为宝,考虑利用微生物同化该污水中的有机物生产蛋白质饲料。这在当时确实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创新课题。

在丁耀坤老师的指导下,诸葛健经过努力终于在无锡造纸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菌株。该菌能利用黑液中的糖尾酸(五碳糖)等有机物质,而且菌体粗壮,生长迅速,营养和培养条件粗放,还可以进行土法生产。这一优异成果在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1962年年会食品专业论文集发表后,被《微生物学报》编辑部看中。这样一篇稿件能在当时国内唯一的微生物最高学术刊物上发表是令学生非常向往的。但当编辑部要求进一步修改时,丁耀坤老师却止步不予发表。他认为实验数据还是初步的,木质素同菌体经常混在一起,离心也分不开,数据还要进一步验证。后来的研究证明丁耀坤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他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丁耀坤老师不仅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在教学上也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最被称道的是他1963年开设国内首门《工业微生物育种学》课程,并编写了讲义,诸葛健作为他的助教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由于当时还处于米丘林和摩尔根两个学派纷争的年代,特别是我国提出向苏联学习的政治形势下,不少内容是丁老师从俄文翻译过来的,但他仍敢于百家争鸣,将摩尔根学派的基因学说也写入讲义。

当时在我国,工业微生物育种研究开展最早的单位之一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为开展好这门课,1964年学院委派诸葛健带学生季克良拜师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在他们的实验室学习。当时主要学习了包括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杂交育种的系列理论与操作,由此打下了必要的育种实验技术根基。

1964年,在丁耀坤老师的指导下,诸葛健还编写了《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实验》讲义,开设了实验。可惜后来因为下厂搞教育改革,下乡搞“四清”,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再因丁耀坤老师受尽“文革”迫害而早逝,这门课也就暂停了。

可喜的是,丁耀坤老师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敢冒风险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生工人,也正因为如此,诸葛健等人循着他的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研究和进一步创建《工业微生物育种学》方面做出了一些出众的成绩,还创制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显微摄影》两本教学录像片,得到同行的认可。1984年诸葛健被选为全国高校工业微生物教学小组组长。

一个助教怎样走上讲台,不成文的规定是辅带实验1~2次后才能主带,也就可上实验课的讲台了。但不管主带或辅带,必须每次自己先做预备实验,只有实验菌种和试剂材料符合实验要求才能上实验课。为什么要这样?丁耀坤老师常说:微生物是活的,你必须培养它,控制它,让它跟你走,否则就做不出正常的结果。

丁耀坤老师丁耀坤老师翻译的手稿和学术讲座油印件


按常规,助教只有听导师讲课三遍后才能上讲台,但因为丁耀坤老师年轻时就得了肺结核,虽然治愈了,但人很瘦,体弱,走起路来人似乎有点斜,身体经常不舒服。为了减轻他的负担,诸葛健听从了他的安排,在听丁耀坤老师讲《粮食微生物学》一遍后就不得不上讲台了。丁耀坤老师为了让他上好课,每次都要检查他的备课笔记,传授讲课的要点。在诸葛健初次上讲台讲课时,丁耀坤还特地来课堂听课,散课后两人边走边聊,在鼓励的同时,也指出了注意点,这种真诚的师生情谊自不用言表。

分享转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

科研动态--
手机版